#我的零用錢比較多
#公平還是平等?
昨天與親子團老師線上親師討論時
我提出了一個好奇
「為何孩子總是愛比較?」
手足間或同儕之間,總是有比不完的話題
比誰的頭髮長
比誰的身高高
比誰比較厲害
比多、比大、比快、比輸贏
也剛好昨天早上發零用錢時
兩個孩子領完錢
唯可開心的說:「我有兩個錢(10元)」
結果喬伊在一旁說:「我有五個,我更多錢!」
想當然爾唯可就開始為此哭鬧不已🙄
(補充:我們家是參考介亭老師的方式,依照孩子的年齡去分配每周的零用錢)
對於諸如此類的事件,我沒有生氣
只是覺得困惑:孩子比較的動機與核心是什麼?
老師就邀請我試著排牌卡
過程當中慢慢去釐清自己的感受以及需要
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自己能平等的對待兩個孩子
更正確的來說,我希望我能做到公平
但這是不可能的
每個人不同,每個人的狀況不同,當然需求也不同
我就想到當初生完唯可時
喬伊有一陣子退化,原本白天不喝奶
看到唯可喝,也哭著鬧著要喝
所以那陣子我身上常常掛著兩個小孩
半夜也像煎魚一樣
左右翻來翻去輪流餵奶(有夠崩潰)
因為我想做到公平,不想讓孩子心理有不平衡的感受
對於這種大寶退化、搶奶的行為
其實孩子並不是因為生理需求而討
而是心裡希望能得到媽媽的關愛
#看似討奶其實是在討愛
孩子可能會認為
「他有,我也要有,這樣才代表你愛我」
但,愛怎麼能被量化呢?
人時常眼光盯著別人,而忘了看看自己
就像大寶忘了他還能吃許多好吃的東西
可以跑來跳去,而小寶只能喝奶跟一直躺著
孩子內在都有被關愛的需求
需要依照孩子的年齡與能力的不同去滿足
平等不是給予一模一樣的愛
而是依照個體的不同給予合適的愛
轉回零用錢的話題
老師問我當初喬伊幾歲開始領零用錢
我想了一下說:「三歲」
老師笑了笑說:「是呀!這樣唯可還比喬伊多領了一年,喬伊忘了他也是從30元開始慢慢領上來,而唯可因為從小跟著親子團運作很多模式也熟悉,所以提早了一年開始領,如果要公平,那是不是唯可也要等到三歲才能開始領零用錢呢?」
人總是會盯著自己的劣勢而看不見自己的優勢
下次當孩子喊著不公平時
或許可以帶著孩子親身體驗何謂公平
「既然你們覺得不公平,那我們就完全的公平吧!從今天開始,每個人的碗裡會是一樣的菜色一樣的份量,每個人穿一樣的衣服,剪一樣的髮型、看一樣的書、做一樣的事,這樣才叫公平,你們覺得如何呢?」
相信我,沒有孩子受的了
(未完待續)